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

懶人包:如何討論 DNR



關於很複雜、很複雜的DNRDo not resuscitate,選擇不急救),以下摘譯三份文獻,但願能提供一個很簡單、很簡單的參考。

為甚麼要談 DNR因為會影響病人的決定

數字會說話:1991年,美國丹佛的聖路加醫學中心 (St. Luke's Medical Center) 訪問了將近30060歲起跳的老先生老太太。在確保他們都瞭解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,心臟按摩急救)的方法後,訪談便分三階段進行:

1)     請長者們預估,如果自己平時健康,忽然生了重病,願不願意接受CPR
2)     用圓餅圖(下圖)詢問如果他們忽然生了重病,存活率要多高才會接受CPR
3)     告訴他們「急性病患接受CPR,活著出院的機率是10-17%」,然後再次詢問如果他們忽然生了重病,願不願意接受CPR

用來向長者說明CPR存活率的圓餅圖。說明為「其中50%的人會活著出院,多數沒什麼後遺症,少數要依靠維生器材;另外50%的人,多數會在48小時內死亡,少數會恢復意識,住院很久之後死亡。」其他圓餅圖從0%100%不等。

沒想到,原本選擇CPR的病人有41%,而在聽完「急性病患接受CPR的存活率為10-17%」之後,願意選擇CPR的人只剩22%。也就是說,有將近一半的人跳槽,也就等於決定DNR

有趣的是,如果把上述情境改成慢性病,並告訴受試者「慢性病患接受CPR,活著出院的機率是0-5%」,結果也一樣。原本選CPR的人佔33%,提供資訊後卻只剩15%

「如果CPR的存活率不到兩成,你願意接受CPR嗎?」

一個問題,就能改變半數人的想法另外一半也太固執了吧

我該和哪些病人談 DNR → 診間的重病病人

常見的答案是,那些近期很可能需要CPR的人。

如果用肚臍稍微思考一下根據2013出版的「解決倫理兩難」一書所建議,事實上,如果病人近期很可能會被CPR,大概也沒辦法和你聊DNR了。

書中同樣重要的建議是,如果醫護人員都找重病的人談DNR,人們自然會有個謎之音:「DNR = 很慘 = 最好不要輪到我」。

所以,只要對方得的是重病(例如有重大傷病卡),最好在病人還能看門診的時後就談DNR

「家屬麥鬧!病人不適合CPR啦!」DNR,是不是專業至上? → NO

在推行多年 DNR 之後,「想像中」醫師應該比較能預測誰適合CPR,誰適合DNR吧。

沒錯,又有研究來打臉啦:1998年的一篇統合 (meta-analysis) 指出,你以為你很懂逆醫師「算命」的準確度,跟瞎猜沒兩樣。

研究者先把一群曾經接受CPR病人的病史、檢驗數據、影像等資料,拿給51位醫師,並請他們預測這些病人活著出院的機率。接著,研究者將這些CPR病人分成「能活著出院」和「未能活著出院」兩組。

理論上,如果醫師真的能預測哪些病人接受CPR後,存活率比較高,那第一組的預測存活率應該比第二組高,對吧。結果勒?蛤?醫師的預測分別是 37.8% 39.9%,猜錯率高達58%p=0.58)。

換句話說,我閉著眼睛猜也有87%拋硬幣預測哪些人CPR之後會活著出院,猜錯率只有50%,可能還比較準。

最後記住結論
  • 要告訴病人「CPR 的存活率不到兩成」。
  • DNR討論要趁早,病人最好還能趴趴走。
  • 不要幫病人決定DNR。討論、討論、再討論。

看完短短的文章,你會不會想試著談談DNR呢?

參考資料:
  •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bability of survival on patients' preferences regard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, NEJM, 1994
  • 解決倫理兩難 (Resolving Ethical Dilemmas: A Guide for Clinicians),第五版,2013
  • The inability of physicians to predict the outcome of in-hospital resuscitation,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, 199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