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

森林:記松德實習





冬陽從穹頂滑落,殘著一些光灑下林子,灑在雪水融成的溪渠。我在wildlife garden繼續捕捉著水鴨的身影,一次次對焦和快門中,失去了時間。回過神來已孤身在北國的森林裡。踏著雪地,半個鐘頭終於抵達出口。手電筒一關,回頭深不見底的黑,彷彿吃了所有東西的影子。

想到M,幾個月前在松德照顧的病人。

照顧這詞斟酌了很久。
M患的是一種常見的cluster B人格障礙,自傷入院,四天後因持續擾亂病房,辦理自動離院。剛入院時,披頭散髮渾身酒氣,左右手腕百道疤痕,中年瘦削女性。幸於實習階段primary care不多,每天得以同她會談一小時,多聽她說。

不斷愛人又不斷被拋棄,做過遊民做過酒女,往來著都市鄉村,結了婚又棄了婚,有了孩子又被避而不見。這樣的場域裡,事件的真假似不太重要,內心的黑洞改變了周遭的力場,一切人生的經歷懸浮在洞上方,戲劇性地扭曲變化,成了她眼中真實的世界。
M說自己未曾想過能有孩子,也未曾想過對孩子的愛能如此之深。我越來明白她渴望的,和她真正需要的,但資源分配下,醫院對人格疾患的住院治療,只能確保M不再自傷傷人而已。而對深度心理治療一竅不通的我,僅管有兩手的時間和滿腔熱情,也只能坐在這兒傻呼呼地聽。

預期的早年創傷、垂直分裂(vertical splitting)、混亂關係和引誘表現,理論和模組在腦中轉呀轉,那個禮拜就每天坐著,靜靜端詳這樣幼年的防衛機轉滯留到了大人,滯留到了一位母親身上。

若說情緒的極端可以生病,在M身上想必是愛了。
對男人的愛、對孩子的愛、對世界的愛。

愛不成,便是恨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M說十多年前就讀村上春樹。出於好奇多問了點,原來喜歡挪威森林的,接著M就書中角色關係,什麼渡邊啊直子怎樣怎樣,又是天花亂墜手舞足蹈一番。

墜的他媽很有道理

我瞪大了眼睛,望著眼前蓬頭垢面的中年女性。沒有偏見的意思,但國中肄業的教育程度和長年的流落街頭,對比此刻M口中情感和細節兼具的形容,真的讓我非常驚訝。

“林醫師你知道嗎?為什麼村上要把書取這樣的名字”
“北歐的森林,樹木又高又大,一走進去像白天墮入黑夜一樣”

“那便是人的心啊!”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人的心嗎?

轉眼半年過去了。我傻呼呼的扛著相機,從林道慢慢步回溫暖的木屋裡,泡了一杯黑咖啡,點開youtube上的Norwegian wood。

隔天一早實驗大樓裡,藍儂的聲音腦中迴盪。我繼續倚著窗簷的陽光,做著拆解人心的工作。Mind、Self、Consciousness....,各式古典心靈哲學的專有名詞,轉換成EEG的振幅,從裡面抓出一個又一個window,梳理出一條條回歸線。原來腦子裡有個叫cortical midline structure的結構,是自我的所在。老大這篇文章被引用了一千多次,我想這大概就是心的本質吧。

這才是心,而不是那片黑色的森林。

也許每個人都有需要這樣說服自己的一天。

否則當世上某些角落堅強又脆弱的生命
片刻佈滿了荊棘,


又美又痛的,
實在太讓人難受了。






[備註]
1. 人格障礙(personality disorder):精神疾病的一個類別,先天因素或後天經歷造成人格的變化扭曲,終至失調(disorder),並產生種種精神症狀。依照精神科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(DSM-5),人格障礙分成三大群(cluster),共十種。其中A群多為怪異或孤僻類型,B群多和人際互動有關,C群則多和焦慮有關。

2.垂直分裂(vertical splitting):splitting(分裂)是一種古典的心理防衛機轉用詞,可以分成垂直(vertical)及水平(horizontal),其中垂直分裂是人們剛出生後最主要的防衛機轉之一,簡單來說就是將客體(可以滿足慾望的對象)區分全好和全壞。這樣的機轉源於嬰兒想喝母乳時,母親卻不在身邊,為了鞏固這剛誕生於世界不久,極其脆弱的自我,只好把想喝就喝得到的乳房認定是「好乳房」,喝不到的認定為「壞乳房」,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要不「全好」就是「全壞」,作為對這個外在世界的初步認知(若沒有這樣的認知,則自我將無法理解和接受這個世界,而步向崩解)。隨著對世界其他個體的接觸增加,才一步步認識到,同一個東西可能好壞兩個的面向都有,端看立場如何,而認可好壞的連續性。

3.Cortical midline structure(皮質中線結構):位在大腦胼胝體外的一部分,包含AC、PC、DMPFC和OMPFC(全名和實際位置見內文),分別負責不同功能。世界神經哲學先驅Dr.Georg Northoff在2014年透過一系列實驗證明此構造和人類自我(self)的關聯。


>>論文全文: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136466130400021X#FIG2
>>Northoff教授個人網站:http://www.georgnorthoff.co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