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

我們說的話:家屬聽來,可能很刺耳?

「car accident motorcycle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圖/ 車禍現場(示意圖,非事件照片)
來源/ OregonLive

「我知道事發突然,但時間緊迫,我們不能等你們。
「要不要開刀,請你們討論……一分鐘好嗎?」神經外科的學長說道。

一旁,躺在急救病床上的S,是位因車禍而腦出血(EDH,註一)的中年男性。S的瞳孔放大,雖然暫時穩定,卻隨時可能急轉直下。


即便情況危急,仍將急救手術的決定權交給家屬,比起過去,基本上由醫師代為決定,可謂一大進步。


而有句話不斷在我腦海中盤旋:我們不能等你們。「我們」不能等。生命原即脆弱,這是急迫的原因。不過,當醫護人員說「我們不能等」,不曉得家屬是否會覺得,他們是被醫師逼的--而不自覺地站在對立面呢?


今年初的醫學期刊JAMA,刊有一篇「我們醫師說的話(The Things We Say)」(註二)。我們說的話,如何影響醫病關係?尤其面對生死抉擇,醫病雙方的情緒可能都很緊繃,用字遣詞更要謹慎。這種能力,不易臨時抱佛腳,須靠平日假想、累積。


以下一例譯自期刊內文,一例來自個人的臨床經驗。


我明白


臨床學習,非常強調同理心的運用--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,更有實證指出,某些情況下,安慰劑效應可以提升50%的藥效(註三)。因此我們可能不經意地對病痛中的人脫口而出:我明白、我明白。


然而,我們真的明白嗎?我們聽過家人昏倒時,撞擊地面的聲音嗎?我們曾被同事捲進壓麵機的手指的血,濺得滿臉嗎?


「不,醫師,你不明白!你見過你愛的人,在你面前塌掉嗎?」


也許我們不明白。但也許我們可以說,「我不明白,但我能試著體會。」


拒絕急救


近年來,由於名人效應、媒體關注,選擇安寧不急救的人,已不少見。在醫院,常會聽到醫護人員向家屬確認:「由於阿嬤是癌症末期,也簽了拒絕急救,所以如果有什麼突發狀況,判定是癌症造成的,醫護人員就會照他的意思,不壓胸不電擊……」


向家屬確認病人意願是很重要的,這能確保緊急狀況下,彼此站在同一陣線。吹毛求疵的話,「拒絕」急救,聽起來是不是有點「應該急救,卻見死不救」的感覺呢?


讓我們參考一下DNR(不急救)同意書的標題:「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」。這裡不說「拒絕」,而是「抉擇」--也就是,比起醫療倫理原則中的不傷害,更偏向病人自主。


所以,下次和家屬談DNR時,先鼓勵自己一下,你在為病人做正確的事!如果行有餘力,注意聽聽自己和身邊的同事,是用「拒絕」或「選擇」吧。


我們說的話


回到車禍昏迷的S,如果能再說一次,我會說:「我能想像事發突然,但S先生情況危急,沒辦法等。開刀結果不一定樂觀,所以你們可以選擇。

「無論如何,我們都會全力幫助他。請你們討論一分鐘好嗎?」

S先生的家屬只有一分鐘,我們卻有時間慢慢想。一旦遇到,就不用緊張得不知如何開口了。


參考資料/附註


  1. 硬腦膜外出血,Extradural hemorrhage
  2. The Things We Say, JAMA
  3. Altered placebo and drug labeling changes the outcome of episodic migraine attacks, Sci Transl Med., 201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