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

伊比鳩魯的難題:靈魂將滅,是信仰還是真理?

「在主日學上,聽大人談到天堂,我記得我還去問過我爸。他說沒這回事,那是神話。他是個唯物主義者,我想就和大多數醫生一樣。他的觀點是,大腦沒了,心意識也就沒了,一切知覺與感官、一切東西也都跟著沒了。」艾溫,一位史丹佛的放射線科醫師在會談時這麼說。
「你老爸給你的回答對你有甚麼作用?消除了你對死亡的焦慮嗎?」精神科醫師歐文.亞隆問了這關鍵的問題。
「沒有,甚麼安慰的效果都沒有。一切隨之結束的說法,或至少對我個人而言結束了—這對我一點說服力都沒有。」
引述自歐文.亞隆《一日浮生》〈謝謝妳,莫莉〉
這個世界上分成兩種人。一種就像艾溫的爸爸一樣,是個唯物主義者,否定了來生與靈魂的存在。而另一種則像艾溫,儘管無法清楚證明,還是選擇相信來生的存在。而到底哪一種想法才是對的或是好的呢?其實早在西元前四世紀,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就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

伊比鳩魯是個享樂主義者

他主張最大的善來自快樂,沒有快樂就沒有善。他所創立的伊比鳩魯學派與斯多葛學派、懷疑論學派並列為希臘化時代的三大學派。對於快樂的定義,他認為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與心靈的無紛擾。也就是說為了要達到快樂,最重要的就是要排除對死亡的恐懼與其他使精神不安的因素。

要怎麼排除對死亡的恐懼?

伊比鳩魯沿用了德謨克利特有關「靈魂原子」的說法。他認為人死後,靈魂原子離肉體而去,四處飛散,因此人死後並沒有生命。他說:「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,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,死亡就不會來臨,而死亡來臨時,我們也不再存在了。」這個觀點即使倍受爭議,但延伸至今日卻成為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當中一個常被使用的觀點。

伊比鳩魯對於死亡的看法,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主要觀點:
一、靈魂將滅
二、死亡是全然無知的狀態
三、生死相稱

伊比鳩魯認為若是死後靈魂將滅,且死亡又是個全然無知的狀態,那麼這樣死亡根本就沒有甚麼好怕的。而他也認為死後就只是回到如同出生之前同樣不存在的狀態而已,人的存在本來就是一到短暫的光縫,稍縱即逝,因此也不必過於重視死亡。

歷史因素造就如此假說

但回顧歷史,亦可發現伊比鳩魯的主張是有其歷史淵源。在那個時代,宗教領袖為了提高自身的權力,告誡人們若違反特定教規和教條,死後將遭受懲罰,從而加深了信徒對死亡的焦慮。描繪地獄苦刑的中古世紀基督教聖畫像,為死亡焦慮添加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視覺效果。因此伊比鳩魯的假說無疑是把受困於此焦慮當中的人解救出來。因為只要人死後靈魂亦隨之消失,那麼死後的世界就沒有甚麼好怕的。

靈魂將滅,是信仰還是真理?

但伊比鳩魯主張靈魂將滅,終歸是一種假說。這假說如果要成立,則必須面對許多挑戰。其中當然包括許多前世記憶、瀕死經驗的個案故事。這個我們將在日後撰文做詳細的探討。但如果把靈魂將滅當作一種信仰來看,似乎真的可以安撫某些人對於死亡的焦慮,但就如同上述的故事一樣,也有人像艾溫一樣對於這種唯物的論點無法接受。

真相和真理是甚麼?或許在還未親眼見證前,我們還不能百分之一百確定。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找出最可以緩和我們死亡焦慮的信仰,然後盡可能地檢視其正確性。

參考文獻書目

  1. 當代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:歐文.亞隆著作《一日浮生》、《凝視太陽》
  2. 生命學校:伊比鳩魯介紹影片
  3. 伊比鳩魯史丹佛哲學百科維基百科哲學新媒體介紹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